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
差异化培训的实践与创新

2016-6-23 14:44| 发布者: hdm| 查看: 785| 评论: 0|原作者: 国网太原经研所,郭学英

摘要: 本文通过对目前培训模式存在弊端分析,结合工作实际经验,提出了提高培训效果的有效途径,以激励为导向差异化培训,通过激励导向、现场培训、网络完善、制度建设,增强了员工参与学习的动力,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。

  要:本文通过对目前培训模式存在弊端分析,结合工作实际经验,提出了提高培训效果的有效途径,以激励为导向差异化培训,通过激励导向、现场培训、网络完善、制度建设,有效增强了员工参与学习的动力,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。

关键词:差异化;培训;创新;实践

长期以来,企业培训模式延续着“企业请老师――老师讲课――学生听课”这一定式,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似乎关注不够,总觉得企业请老师讲课,员工就应该必须听懂,实际并不竟然。典型的几种培训方式都存在缺陷,应急式救火培训,临时决定,随意性很大,效果无法保证;固定授课方式,费用多,针对性不强,学习积极性也不高;传统的师带徒又限于口语相传,老师本身的个人素质,以及培训时的心情、心态都对培训的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实践证明,以老师为中心,学员被动接受的填鸭式培训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培训需求。为了解决培训中存在的问题,有效提高培训效率,国网太原经研所创新培训思路,将激励导向和以人为本融合到一起,大胆应用“佛卢姆期望理论”,把“动力=效价×期望值”应用到培训中,通过激励导向、现场培训、网络完善、制度建设,有效增强了员工参与学习的动力,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。

一、创新思维,科学定位

人才管理的关键是激励。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对激励问题的专题研究结论是:如果没有激励,一个人的能力发挥不过20%~30%,实施激励后,其能力则可发挥到80%~90%。激励得当,一个人可顶四个人用。因此,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,根据不同的人才,采取不同的、恰当的、适度的激励措施是管理成功的关键所在。为了提高培训效果,国网太原经研所将激励导向引入到培训中。

在实际培训中,面对参差不齐的培训对象,经反复实践,提出并实践了差异化培训的理念。它以员工为中心,在素质模型、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来设计确定公司各岗位的素质胜任力标准,然后对从事不同工作岗位的员工的差异性能力进行评估,从而得出各员工的培训需求,再进行归纳总结,形成计划性的培训模块。将同一类或相近需求的员工集中训练,有多项能力提升需求的员工由公司组织参加完相应的一系列培训,然后进行员工回任后的表现评估。达不到素质要求的,安排进行再培训。这样形成一个差异性的、持续的、循环的培训体系。

将激励导向引入差异化培训中,同时应用PDCA原理、目标管理理论、激励期望理论、木桶理论,形成了激励导向差异化培训的模式,推进了培训工作常态化、自觉化,把员工被动的培训转变为主动培训,把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,在不断提升奋斗目标的过程中,实现了针对性更强的培训中,较快地提升培训效果。

激励导向的差异化培训模型:

二、构建网络,夯实基础

以激励为导向的差异化培训是一个以员工为中心的培训模式,贯穿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,渗透着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,既是一个系统工程、又是一个创新过程,通过构建三级培训网络,并实施远程培训系统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整合,形成了全局动员、全员参与、全过程指导良性发展模式,夯实了培训的基础。

1、构建三级培训网。将各培训节点进行定位:综合业务室作为技术负责部门,重点加强通用专业技术适时培训;各专业室作为培训主战场,重点开展岗位技能的现场专业培训;分管领导作为培训管理责任人,重点开展大专业、大工种的培训与考核,并监督三级网工作质量等。经研所上下各司其职、通力合作,将严细实的作风引入培训各层面,形成了员工培训层层有人抓,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网络培训体系。



 

2、创建网络培训系统

在培训三级网的基础上,经研所创建了网络培训系统,该系统涵盖了在线培训专栏、在线技术问答在线培训自测、试题库等16项内容,将培训思想与基层工作紧密结合起来,保证了差异化培训更及时、更有细致。在授权范围内上下同时协同操作,提高了培训工作效率。




3、创建特色开放日活动

根据特色鲜明、重点突出、统一管理、分级负责的建设原则,经研所创建了“5位一体”的培训管理基地。以PDCA为核心要素,创建QC攻关室,凝聚规范管理的经验;以创新思维为突破,创建创新工作室,启发创新的理念与灵感;以心理提升为中心,创建心理营养室,形成更加舒畅的培训氛围;以团队协作为手段,创建团队实验室,实现团队攻关的动力;以分享知识为平台,创建职工书屋,实现知识的积累与蜕变。在5合一平台上,推行人人上讲台、岗位树品牌活动,每周五组织开发式自主培训,员工自己备课、自己讲课,更加实用、更加有益。将案例教学为主的培训落到实处,且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对应培训,提高了差异化培训的效果。

三、融入工作,创新培训

差异化培训的实质是以员工为中心的培训,通过差异分析,形成分类培训、及时评估、归纳总结、持续循环、逐步提高的新兴培训模式,是融入工作、针对性更强的培训。在这个过程中,通过融入高中和创新实践逐渐形成了 “以点为主,点面结合;以段为主,段线结合;以案例为主,案例与理论相结合”的差异化培训模式。

1、以点为主,点面结合。更多地强调,按照工作胜任能力,建立不同的辅导计划,借助三级培训网,综合应用电话、邮件、师带徒等,深入到工作一线进行一对一,以点为主的培教;同时有目的的聘请经验丰富的老师给大家进行大面积的针对性培训,将理性的分析扩展到每一个参与者中间,达到点面结合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,“点对面”的培训少而精,而“点对点”的交流成为经常性的主要培训方式,二者的结合,有效地提高了培训效率。

2、以段为主,段线结合。按照岗位和个人的需求不同,每一次培训都按照计划、实施、检查和总结等管理环节进行,将一项培训计划列为一条主线,首先进行整体知识培训,建立一套完整的思路,保证培训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;然后将培训中的每一个步骤及其应用的知识点列为一段,按照其应用的要求以及应当发挥的作用进行专项培训。形成分步骤、按程序、有始终的动态提高过程。

3、以案例为主,案例与理论相结合。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,公司积极推进案例教学的培训方式。先后建立起528项案例库,将优秀的工作案例收集起来,分类造册,以不同岗位辅以不同案例学习;与此同时,积极组织员工到工作现场,通过现场工作实践,进行针对性更强的案例学习;使参与学习者不仅知其然、而且知其所以然,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四、机制牵引,主动学习

在务实、求实、真实的培训战略的指导下,积极推动实用、实干、实效的培训目标,构建了一把手负责的职工教育培训指导组,全面主管,各专业、各岗位培训提升工作,形成了员工培训层层有人抓,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网络培训体系。为实现规范化、严细化管理,先后出台《教育培训管理办法》、《教育培训工作奖惩办法》、《培训师管理实施办法》、《培训项目管理实施办法》、《学历教育管理办法》等,明确了教育培训工作的目的、原则、实施规范,形成了培训制度体系。

在实际培训中,更注重激发员工的学习激情,通过增加对培训的偏好程度、提高对培训增殖的预期效果来实现学习动力的提升。通过激励机制的创新,使员工成才不仅仅再局限于“官本位”这一狭窄通道,更开拓了一条走“能本位”的新型道路,有效地引导广大员工立足本岗、在岗成才。

1、增加对培训的偏好程度,采取了正向激励为主的方式。在逐步调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方式的同时,将对优秀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放到一个新的高度。通过专家人才库的运行,逐步明确了各级各类专家的评选标准、实施程序、聘用管理等要求。一但被选聘为专家,不仅享受每月津贴,而且享受优先外出调研、交流考察、科技立项等权利。

针对设计岗位责任多、压力大、时较长、枯燥漫的特殊性,制定了“专业首席工程师”和“注册工程师”的培养目标,彻底改变了以往人才选拔论资排辈、论职排辈的弊端,使更多的一线普通员工看到了成才的希望,在设计专业掀起了“重学习、钻业务、练技能”的培训风潮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

2、提高培训增殖的预期效果,采用了既加强对培训过程的质量管理,又强化对培训者行为与结果的考核。通过二者的相互融合,实现了培训资源的最佳化。

一方面,在整章建制的基础上,积极引入ISO10015培训质量管理体系,开展培训项目的全过程管理,重点加强考核评估。即每一个重点培训项目都必须经过需求调查、项目策划、组织实施到质量评估四个环节,每一环节都进行跟踪考核。另一方面,加大对培训者行为与结果的考核,科学组织管理、严肃培训纪律、端正考风考纪、加大奖励力度。2013年,依据《教育培训工作奖惩办法》对16名成绩优异的个人进行绩效激励,对2名成绩不合格者进行通报批评,下浮岗位工资。特别是对5名在省公司及以上部门举办的竞赛、调考中获得优异成绩的选手实行三重重奖,使员工的培训思想进行了大幅度的转变,主动培训的氛围逐渐形成,工作责任心与业务能力均日益提高。

激励导向和以人为本的差异化培训的有效结合,充分激发了员工内在的学习热情,使单一的培训转变为系列的培训,枯燥的培训转变为趣味的培训,盲目的培训转变为明确的培训,被动的培训转变为主动的培训。实现学有所用,学有所长,达到了全员培训普及化、人员素质强势化、队伍建设科学化、忠诚奉献常态化。



 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返回顶部